新闻推荐
INFORMATION咨询热线
400-880-5582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478号2801单元
业务:400-880-5582
传真:0592-5705863
邮箱:zg@xmzgxcl.com
业务:400-880-5582
传真:0592-5705863
邮箱:zg@xmzgxcl.com
合肥市2021年1-4月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52万平方米
发布时间:2021/06/02 点击量:
记者日前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2021年合肥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国内领先,率先提出装配式商品房给予容积率奖励、装配式保障房给予现金补贴,装配式部件已经在南二环高架、引江济淮等项目展开大规模应用。规划到2025年,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000亿元,形成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
领跑:累计开工面积近1700万平米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政策引领,注重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推广建筑产业化新型建造方式。坚持以工程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为着力点,有序推进标准编制、产能建设、项目示范等工作。目前,合肥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布局日益完善,发展势头迅猛。
合肥在国内的试点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装配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共获批8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26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1个,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年均可生产1500万平方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钢结构。
全市装配式建筑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近17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近50%,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减少碳排放达15万吨。2021年1-4月份,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252万平方米。全市从事装配式建筑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审图以及部品部件等企业单位近200家,形成产业链齐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局势。
应用:从轨道建设到绿色农房
今年在装配式建筑市场应用方面,合肥是多点开花。其中,轨道管片已经实现“合肥造”,每年可满足15公里长轨道建设需求;装配式钢结构箱梁在南北二环路高架、繁华大道高架、徽州大道南延、引江济淮等重点工程大规模应用;装配式箱涵在皇嘉路箱涵、新站综合管廊等工程试点应用;装配式绿色农房在长丰县官府人家、车王村等新农村项目应用,助力美好乡村振兴。
此外,合肥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率先全面推行“1+5”建造模式,率先成立合肥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库,还是国内率先提出装配式商品房给予容积率奖励、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含农房)给予现金补贴的少数城市。
规划:2025年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000亿元
按照最新的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形成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打造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
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平方米/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000亿元。
届时,全市混凝土部品部件骨干生产企业力争达30家,设计总产能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装配式钢构件骨干生产企业达5家,设计总产能达300万吨;培育设计、生产、研发、检测、咨询服务、设备配套等骨干企业不少于100家。
同时,未来几年将更加注重示范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3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0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0个。技术装备应用率、专利和工法的数量稳步增长,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建立装配式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研发中心。
相关报道: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年均增长50% 减少碳排放15万吨
5月31日,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全市装配式建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开工装配式建筑近1700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近50%,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减少碳排放达15万吨。今年1-4月份,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252万平方米。全市从事装配式建筑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审图以及部品部件等企业单位近200家,形成产业链齐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局势。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政策引领,注重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推广建筑产业化新型建造方式。坚持以工程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和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为着力点,有序推进标准编制、产能建设、项目示范等工作。目前,合肥市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布局日益完善,发展势头迅猛。
2017年,合肥市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全市共获批8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26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1个,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年均可生产1500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1000万㎡装配式钢结构。合肥市试点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装配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合肥市装配式建筑项目率先全面推行“1+5”建造模式,即“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EPC)+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模板+专业化队伍+绿色建筑”,是率先提出装配式商品房给予容积率奖励、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含农房)给予现金补贴的少数城市。并率先成立合肥市装配式建筑专家库,常年开展装配式建筑专家“一对一”进工厂进工地活动。结合合肥实际,出台《合肥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方法》(2020版),增加创新技术、信息化、工业化等方面分值。对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企业产品实施目录管理,开展日常动态考核并进行企业年度综合评价排名,多措并举不断创新模式发展装配式建筑。
同时,合肥市还相继出台了《合肥市建筑产业化省级奖补资金使用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肥市装配式建筑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规划布局、土地出让与划拨、技术标准、市场激励、财政奖补、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市、县政府建立装配式建筑工作推进机制,开发、生产、设计、施工等市场主体在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基地投资和试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积极布局,市场关注度持续提升,市场活力逐步迸发。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形成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较大规模和综合优势强的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龙头企业,形成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建筑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建设工程组织模式和建造方式有效转变。
其中,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平方米/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实现全产业链年产值达2000亿元。混凝土部品部件骨干生产企业力争达30家,设计总产能达到500万立方米以上;装配式钢构件骨干生产企业达5家,设计总产能达300万吨;培育设计、生产、研发、检测、咨询服务、设备配套等骨干企业不少于100家。并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3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0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0个,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面向长三角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